對古代的成功經驗,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、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,牢記歷史經驗、牢記歷史教訓、牢記歷史警示,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。
  文/慎海雄
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,歷史是人民創造的,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。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,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,多一份思考。對古代的成功經驗,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、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,牢記歷史經驗、牢記歷史教訓、牢記歷史警示,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。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際,習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,希望認真總結經驗,發揮民間往來優勢,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,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在推進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、互學互鑒中,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,維護世界和平。
  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治黨治國新思想、新觀點、新論斷,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的結合,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,展現出深邃的歷史眼光。“不知過去,無以圖將來”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量關於治國理政的觀點和方略,集前人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,對於今天我們黨用好權、執好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。習總書記多次強調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,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治理好今天的中國,需要對我國曆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瞭解,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。江河萬里總有源,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。以史資政、以古鑒今,習總書記關於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,對於指導我們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治國理政的思想精華、經驗和智慧,以歷史眼光來想問題、作決策,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,樹立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,堅定道路自信,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,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,做好今天的事業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新的歷史,具有深遠意義。
  “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”,能看到多遠的過去,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。善於借鑒歷史、繼承傳統,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。浩如煙海的中華傳統文化,蘊涵著豐富的中華智慧,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饋贈給當代的瑰寶。“讀史使人明智”。溫故知新、鑒往觀今,關鍵要在牢記歷史經驗、牢記歷史教訓、牢記歷史警示這三個“牢記”上下功夫。恩格斯說過:“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得快。”牛津大學出版的《技術史》也指出:“過去的教訓是將來行動的指南。”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,歷史衍進中的任何成敗得失、經驗教訓,都是後人的財富,都值得我們借鑒。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凝結的傳統思想文化精華,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,鐫刻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,同樣也匯聚了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。習總書記歸納的我國古代治國理政思想的主要方面,包括民惟邦本、政得其民,禮法合治、德主刑輔,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、治國先治吏,為政以德、正己修身,居安思危、改易更化等,這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,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。這些祖先在實踐中積累下來的“秘訣寶典”“金玉良言”,是我們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。面對如此輝煌而凝重的偉大遺產,我們理應多一份尊重,多一份思考。
  “若問古今興廢事,請君只看洛陽城”。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,目的是以史為鑒、更好前進。我們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。深刻領會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個“牢記”,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,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走或少走彎路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“特”,從根本上看,還是由我們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。馬克思說過:“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,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,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,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、既定的、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。”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,都會打上自己歷史傳承、文化傳統的烙印。無本之木不可能鬱郁蔥蔥,歷史不能割斷。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回眺和遠望,汲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,有助於我們找到破解今天各種難題的鑰匙,在完善和發展我們的制度中、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,走得更快更穩更好。本文來源:瞭望觀察網
  以史為鑒,不論古今中外,要鑒的就是如何解決國家治理的基本問題:如何造福蒼生贏得人心?如何治國安邦實現長治久安?圍繞這些基本問題,作為一個善於探求歷史興衰規律的民族,“煮海凝鹽,集古鑒今”,中華古哲先賢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歷史智慧和經驗,對歷代治亂興衰的總結,為後來人治國安邦,“鑒前世之興衰,考當今之得失”,提供了豐富的真知灼見。就今天我們的治黨治國來說,仍有許多的寶貴啟示。
  比如,“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”。早在《周易》中,就有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”之說。數千年來,許多有遠見的、清醒的思想家、政治家都意識到,一個政權如果貪圖安逸,綱常廢弛,便會積聚起種種矛盾,遇到某種導火索,便會點燃。“天下稍安,尤須兢慎,若便驕逸,必致喪敗。”窮究治亂興衰的根源,避免重蹈覆轍,在一代明君唐太宗那裡表現得尤為突出。由於唐取隋而有天下,隋“興也勃焉,亡也忽焉”的慘痛教訓,使親眼目睹的李世民刻骨銘心,時刻以此為念,勖勉勿蹈覆轍。《貞觀政要》中記載的治國理政心得,許多仍可為今天借鑒。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,從歷史中得到警示,就更加明白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,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道理。
  “歷覽前賢國與家,成由勤儉破由奢。”十八大以後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重拳反腐,轉變作風,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居安思危,深刻汲取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,增強憂患意識的體現。“人心向背定興亡”,正如未來學家阿爾文·托夫勒說:如果我們不向歷史學習,我們就將被迫重演歷史。歷史告訴我們,驕奢淫逸必然敗政,我們必須徹底掃除“四風”,堅決不容“老虎”橫行“蒼蠅”亂飛!歷史告訴我們,不思進取、停滯僵化必然走向衰亡,我們必須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!歷史告訴我們,“奉法者強則國強,奉法者弱則國弱”,我們必須堅定走依法治國道路,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鬥!溫故而知新、彰往而察來,今天的中國,希望與風險同在,機遇與挑戰並存,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,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藍圖,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,都格外需要像習總書記要求的那樣做到三個“牢記”,善於從歷史中看成敗、知興替、鑒是非,啟迪今天的治國理政。
  當然,我們強調要牢記歷史,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,並不是因循守舊、食古不化,更不是“克己復禮”。正如東漢大思想家王充所說:“知今不知古,謂之盲瞽”“知古不知今,謂之陸沉”。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,當然不能原封不動地拿來用於現在,而是要按照習總書記所要求的“對有益的東西、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,對負面的、不好的東西加以抵禦和剋服,取其精華、去其糟粕,而不能採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。”不僅如此,我們還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包容開放的恢宏氣度,“推進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、互學互鑒”,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敢於“拿來”,讓舶來品換上“中國芯”,從而在多元中立主導、在多樣中謀共識,根據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,實現創造性的轉換重塑。□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w98ywyjq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